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市場動態


TNF與I型干擾素調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機制及其在炎癥與衰老中的作用


  市場動態     |      2025-08-13
摘要:研究揭示了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在腫瘤壞死因子(TNF)和I型干擾素(IFN-I)動態平衡調控下,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轉化為傳統樹突狀細胞樣(cDC2-like)的分子機制。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向傳統樹突狀細胞的命運轉換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是專職分泌I型干擾素(IFN-I)的抗病毒效應細胞,但其在特定條件下可轉化為具有抗原呈遞功能的傳統樹突狀細胞(cDC)。通過單細胞多組學分析發現,激活后的人pDC經歷三步轉化:保留IFN-I分泌能力的pDC(C1簇)、過渡態細胞(itDC,C2簇)和完全獲得cDC2特征的誘導型cDC2(icDC2,C3簇)。這種轉變伴隨形態學改變——從圓形變為星狀突觸,以及功能重塑:icDC2上調MHC-II、CD80/CD86共刺激分子,獲得吞噬凋亡細胞和細菌的能力,并能有效激活初始CD4+T細胞。
TNF與I型干擾素串擾調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的命運與功能
圖1 TNF與I型干擾素串擾調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的命運與功能
TNF與IFN-I的拮抗調控機制
腫瘤壞死因子(TNF)是命運轉換的核心驅動力。CD40L刺激誘導pDC自分泌TNF,通過TNFR1/2信號下調pDC關鍵轉錄因子TCF4,進而解除其對cDC2程序的抑制。相反,IFN-I通過減少TNFR表達阻斷這一過程。這種雙向調控形成分子開關:在皮膚炎癥和創傷模型中,TNF-rich微環境促進pDC向CD123intDC轉化;而在病毒感染等高IFN-I環境下,pDC特性得以維持。
衰老相關的pDC身份侵蝕
老年個體pDC表現出TCF4表達降低、NF-κB通路激活等與icDC2相似的特征。體外實驗顯示,老年來源的pDC更易發生轉化,這解釋了衰老相關的pDC數量減少和IFN-I分泌缺陷。表觀遺傳分析揭示,衰老pDC的染色質可及性模式向icDC2偏移,特別是在CIITA(MHC-II主調控因子)和MARCH1(抗原呈遞負調控因子)基因座。
生理病理意義
該研究為多種疾病提供新見解:
炎癥性皮膚?。恒y屑病和特應性皮炎病灶中發現的cDC2樣細胞可能來源于浸潤的pDC;
自身免疫?。篢NF抑制劑治療引發的狼瘡樣癥狀可能與IFN-I釋放失控相關;
衰老免疫:pDC-cDC2轉化可能是老年個體抗病毒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經激活后可轉化為炎癥型2類常規樹突狀細胞(icDC2s)
圖2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經激活后可轉化為炎癥型2類常規樹突狀細胞(icDC2s)
技術突破與未解之謎
研究通過克隆分化實驗(單細胞培養)證實轉化是pDC的固有屬性,排除了前體細胞污染的爭議。然而,轉化效率存在個體差異(約30-50%),可能與TNFR1表達異質性有關。未來需探索:
能否通過操控TNF/IFN-I平衡治療IFN-I相關疾?。?/div>
轉化后的icDC2在淋巴結歸巢后的長期命運。
這項研究重新定義了pDC的發育可塑性,為精準免疫調控提供了新范式。
參考資料
[1] TNF and type I interferon crosstalk controls the fate and func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摘要:研究揭示了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在腫瘤壞死因子(TNF)和I型干擾素(IFN-I)動態平衡調控下,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轉化為傳統樹突狀細胞樣(cDC2-like)的分子機制。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向傳統樹突狀細胞的命運轉換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是專職分泌I型干擾素(IFN-I)的抗病毒效應細胞,但其在特定條件下可轉化為具有抗原呈遞功能的傳統樹突狀細胞(cDC)。通過單細胞多組學分析發現,激活后的人pDC經歷三步轉化:保留IFN-I分泌能力的pDC(C1簇)、過渡態細胞(itDC,C2簇)和完全獲得cDC2特征的誘導型cDC2(icDC2,C3簇)。這種轉變伴隨形態學改變——從圓形變為星狀突觸,以及功能重塑:icDC2上調MHC-II、CD80/CD86共刺激分子,獲得吞噬凋亡細胞和細菌的能力,并能有效激活初始CD4+T細胞。
TNF與I型干擾素串擾調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的命運與功能
圖1 TNF與I型干擾素串擾調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的命運與功能
TNF與IFN-I的拮抗調控機制
腫瘤壞死因子(TNF)是命運轉換的核心驅動力。CD40L刺激誘導pDC自分泌TNF,通過TNFR1/2信號下調pDC關鍵轉錄因子TCF4,進而解除其對cDC2程序的抑制。相反,IFN-I通過減少TNFR表達阻斷這一過程。這種雙向調控形成分子開關:在皮膚炎癥和創傷模型中,TNF-rich微環境促進pDC向CD123intDC轉化;而在病毒感染等高IFN-I環境下,pDC特性得以維持。
衰老相關的pDC身份侵蝕
老年個體pDC表現出TCF4表達降低、NF-κB通路激活等與icDC2相似的特征。體外實驗顯示,老年來源的pDC更易發生轉化,這解釋了衰老相關的pDC數量減少和IFN-I分泌缺陷。表觀遺傳分析揭示,衰老pDC的染色質可及性模式向icDC2偏移,特別是在CIITA(MHC-II主調控因子)和MARCH1(抗原呈遞負調控因子)基因座。
生理病理意義
該研究為多種疾病提供新見解:
炎癥性皮膚?。恒y屑病和特應性皮炎病灶中發現的cDC2樣細胞可能來源于浸潤的pDC;
自身免疫?。篢NF抑制劑治療引發的狼瘡樣癥狀可能與IFN-I釋放失控相關;
衰老免疫:pDC-cDC2轉化可能是老年個體抗病毒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經激活后可轉化為炎癥型2類常規樹突狀細胞(icDC2s)
圖2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經激活后可轉化為炎癥型2類常規樹突狀細胞(icDC2s)
技術突破與未解之謎
研究通過克隆分化實驗(單細胞培養)證實轉化是pDC的固有屬性,排除了前體細胞污染的爭議。然而,轉化效率存在個體差異(約30-50%),可能與TNFR1表達異質性有關。未來需探索:
能否通過操控TNF/IFN-I平衡治療IFN-I相關疾?。?/div>
轉化后的icDC2在淋巴結歸巢后的長期命運。
這項研究重新定義了pDC的發育可塑性,為精準免疫調控提供了新范式。
參考資料
[1] TNF and type I interferon crosstalk controls the fate and func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